阅读历史 |

第190章 峨眉武术文化塔(1 / 2)

加入书签

林正会长对记者说:“华夏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涵盖了华夏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华夏武术,源远流长,流传迄今可考证史实有5000年的华夏文明史,文武相承相传。”

一个女记者提问:“林正先生,你为什么说,当今武门外人对华夏武术的理解,大部分局限在将武术定义为观赏性与竞技性范围内,而忽略武术对修习者带来消停侵袭所达到的高度安全的核心价值,导致对华夏传统武术的误解,不利于真正华夏武术的修习和传播。”

林正会长说:“下面这个问题由刘傻子先生回答。”刘傻子上台了,他的讲述十分简洁。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以表演来展示的“武术”,是舞术,无法展示出武术真正的实战作用与效果;竞技,是瞬间艺术,以竞技方式所展示的武术,形而下、不能体现武术的杀伤性所带来的震慑力;不能体现武术对修习者精气神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若以舞术效果和竞技结果去衡量武术的效果,是落入了错误的桎梏里面,没法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武术。

林正会长接着总结说,刚才林石谈的华夏武术文化见解非常准确。华夏武术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华夏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古人说通过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行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参加华夏武术大赛的人员,听的聚精会神。刘傻子说:“林正先生的讲授让我深受启发。”沈琳说:“真没有想到,武术文化蕴涵这么深厚。”林正说到这里,停顿片刻说:“我想现在请诸位注重武术文化的认识。”

林正会长接着介绍昆仑山华夏文明武术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他说,我们将分别展示峨眉山武术文化、武当山武术文化、青城山武术文化、少林寺武术文化,还举办峨眉山、武当山、青城山、少林寺等的武术表演。林正说,同志们、先生们、朋友们,你们记得“锦绣华夏”文化园吧。我现在带大家去看看“华夏武术文化园”。首先,我们去参观“峨眉山武术文化园”。

他们乘坐酒店安排的客车来到昆仑山文化公园,他们看见了几个高塔,林正会长指着第一个高塔说:“这就是峨眉武术文化塔,我们可以进去看一看。”

他们进入第一层,看见了塔的四周墙壁上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峨眉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以四川峨眉山为发祥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门派有八十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峨眉武术通过与峨眉山的佛、道、儒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它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动作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峨眉山市申报的峨眉武术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们面前出现了一个形象逼真的投影,画外音十分清晰:关于峨眉武术的起源,把成型期统一界定为春秋时期的战国。而峨眉武术缘起于古巴蜀,孕育时间可溯源到上古时期,古巴蜀人信奉神秘的神巫文化,崇尚养生之术。在众多的地方史志中巴蜀先师“彭祖”被信奉为巴蜀武术的拓荒者。

一个战争场面的投影,画外音:《华阳国志·巴志》所云,周武王曾统领巴蜀大军伐战纣王,并留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

融于舞蹈姿势的战争投影:这里的“歌舞”即是一种融巫术与技击为一体的实战技能,也是历史文献中的“巴渝舞”。世界上大部分原始民族都有巫术,几乎所有的巫术仪式过程,都隐现原生态歌舞的形式或驱鬼除魔的武艺套路的雏形。

忽然,墙壁上出现了很多人,向着来参观的人群扑过来,吓得李娜、林燕子、程萍、刘媛媛等人惊叫出声。程萍紧紧抓住刘傻子的手,刘傻子安慰大家说:“这是3d的投影,十分逼真,不是真正的古人向我们扑来,不要惊慌。”

画外音:在原始部落时期,像类似于这样的“巫舞”有很多,如“傩舞”“板盾舞”等。在古巴蜀地域除了这种典型的“巫舞”外,还有以“戏”和“舞”相融而生的武术形式,如“跳剑戏”“斗牛戏”“剑器舞”“角抵戏”等。这些带有神巫文化烙印的“戏”和“舞”来自于原始生活,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峨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